歡迎來到 蕪湖市中醫(yī)醫(yī)院!
清晨的針灸科,艾煙裊裊,混合著淡淡的藥香。我推開3號診室的門,看見陳阿姨——一位58歲的面癱患者,正局促地坐在治療床邊,半邊臉僵硬如面具,右手緊緊攥著衣角。她的女兒小聲告訴我說:“我媽近來總經(jīng)常偷偷哭泣,說臉歪了像‘鬼’一樣,連菜市場都不敢去了……”
那一刻,我想起敘事護理的核心:“疾病是疾病,人不是疾病”。我輕輕握住陳阿姨扎滿銀針的手:“阿姨,如果給這個讓您害怕出門的感覺取個名字,您會叫它什么呢?”她沉默許久,啞著嗓子說:“……‘鐵面’?!?
外化:把“問題”請下“神壇”
“鐵面最猖狂的時候,會對您說什么呢?”
“它嘲笑我:‘你這張臉呀嚇?biāo)廊?/span>了,老伴都不敢正眼看你了!’”她指著自己下垂的嘴角,眼淚不自主的落在了治療巾上。
我沒有急于安慰,而是追問:“它有沒有哪次沒能得逞?”陳阿姨突然眼睛一亮:“前天小外孫說,‘外婆的眼睛還是亮晶晶的’,非要親我這邊臉……”
這正是敘事護理尋找的“獨特結(jié)果”——疾病敘事中被忽略的生命力。我立刻抓住這個閃光點:“當(dāng)時是‘鐵面’在和小外孫互動,還是那個會給他織毛衣、講故事的外婆?”她怔住了,顫抖著摸了下自己的眼角:“是……是我自己?!?nbsp;
重構(gòu):針灸與敘事共筑“抗鐵聯(lián)盟”
我們?yōu)殛惏⒁淘O(shè)計了一場“中西醫(yī)合璧”的戰(zhàn)役:
首先采用耳穴療法:取“面頰區(qū)”穴進行(局部刺激)、“肝”穴主(疏解郁氣)、“神門”主(安神定志),并讓她女兒每天為她按壓,同時說一句:“媽,咱們把這‘鐵面’的氣放一放。”
其次采用艾灸翳風(fēng)穴、百會穴:可達到運行氣血、升舉陽氣,引導(dǎo)她想象“鐵面”被艾草的熱力熏得松動些。
最后我們對故事進行重組:邀請她講述“我這雙手”的故事——這可是一雙能為全家烹飪美食而勤勞的手喲,如今正在針灸的療愈下漸漸復(fù)蘇了。
見證:從“病人”到“戰(zhàn)士”的蛻變
兩周后的復(fù)診,陳阿姨主動摘下口罩,喊道:“護士,你看‘鐵面’是不是皺巴了呀!”她指著自己微微能動的嘴角。更讓人動容的是,她帶來一份手寫食譜:“這是我改良的藥膳方子,病友們都說喝了呀渾身暖乎乎的……”
診室的墻上又多了一張“戰(zhàn)略圖”:左邊是“鐵面”的領(lǐng)地(如“她不敢照鏡子了”),右邊是她的“生命疆土”(如“她給孫女扎辮子呢”)。每當(dāng)完成一次面部操,她就在地圖上畫一面小紅旗來為自己打氣。
作為針灸科護士,我們深知:銀針只能疏通經(jīng)絡(luò),而敘事護理能疏通心靈。陳阿姨的故事讓我明白,醫(yī)學(xué)的溫度恰如人體37的恒溫——艾灸的熱度是37°,傾聽的專注是37°; 耳穴療法的刺激是37°,共情的語言也是37°。
如今,陳阿姨成了科里的“抗面癱宣傳大使”。每當(dāng)新患者恐懼焦慮時,她總會拍拍對方:“別怕,咱們和‘鐵面’打個游擊戰(zhàn)!你看我這耳朵上貼滿的小豆子,就是一顆顆手榴彈……”
愛在敘事,溫暖杏林。我們用針?biāo)幆熡眢w,用故事喚醒靈魂——這,便是37°護理最動人的模樣。(文:吳越蘭 朗讀者:胡芳芳 審/梅莉)
地址:蕪湖市九華南路430號
咨詢電話:0553-3838500 中藥飲片快遞咨詢電話:0553-5960557
網(wǎng)站聲明:蕪湖市中醫(yī)醫(yī)院 版權(quán)所有 Copyright @ 2024
微信公眾號
微信訂閱號
視頻號